芦苇摇曳,流水潺潺,林木环绕。漫步在成都市区的新川湿地公园,即使是冬日,也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绿意。这个公园“颜值”与“内涵”并存——利用湖、湿地、水潭等多样化的水生态系统,实现“渗、滞、蓄、净”等功能,能将70%的雨水、污水就地循环净化。
今年2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四川天府新区时,要求“突出公园城市特点”。为落实这一重要指示,今年7月,成都发布《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决定》,布局生态城市的“公园化”模式。像新川湿地公园这样能够优化城市人居环境、增加城市生态价值的绿地,在成都越来越多。
保护修复林盘,增加城市的生物多样性
没有水泥堆砌物,房屋取材于附近的废旧木料,竹林里设有“书吧”……在离成都主城区不远的崇州集贤乡,涂海霞的林盘吸引了很多游客。
作为成都平原传统的人居聚落形式,林盘是指当地农家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、竹林、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融合,形成的农村居住形态。千百年来,广袤的成都平原上,星罗棋布地镶嵌着一块块林盘,如颗颗翡翠一般,造就了丰富的景观层次。
“林盘能够用都市的慢生活业态带动乡村旅游。”辞去外地工作回到成都的涂海霞表示,林盘既有生态属性,实现了园林式绿化,同时又有经济属性,吸引了大量的客源。
白墙青瓦、慈竹杂树、沟渠环绕……成都林盘规模各异,组成形态相似。“林盘整个宅院隐于高大的楠、柏等树木与低矮的竹林之中,周边大多有水渠环绕或穿过,既有保持水土、净化水环境和绿化等功效,又能构成小桥流水的田园风光。”成都市规划管理局技术人员邓小玲介绍,林盘既是成都平原农耕文明的“代表作”,也是守护生态文明的微网格。
宽宽的江安河环绕着郁郁葱葱的林盘,顺流而下,金黄的银杏叶在林盘前的院子里洒落一地。河渠边上成片的竹林,在冬日的阳光里洒下斑驳的光影。这里是郫都区三道堰的叶家院子,在成都主城区,这样零星分布的林盘并不少见。
“这样的林盘,在城区就是一座公园,让森林延伸到了城市中。”成都市委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,成都正开展“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”,坚持以绿色田园为本底,“整田、护林、理水”,到2022年,全市将完成1000个川西林盘整治任务。
“保护林盘就是修复山水。”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博士牟成香认为,林盘能为城市增加绿岛效应,有效调节城市的小气候,促进形成城郊一体的森林生态网络。同时,成都的林盘不乏胸径数米的参天大树,包含的动植物、微生物等构成生态复合体,增加了城市的生物多样性。
织密绿道网络,成为连接各区域的生态走廊
粉红色的格桑花,红色和紫色的三角梅,黄灿灿的向日葵……最近,经过成都金牛大道的市民们发现,这条出入城区的干道,变成了冬日里一条亮丽的城市绿道,栽植的各种花卉争相怒放,繁花似锦。
两边是绿意盎然的景观,耳畔是嗖嗖而过的清风——在绿道上骑游、跑步,很多人感到仿佛是走进了森林。去年底,200公里锦江绿道和100公里三环路熊猫绿道建成。长度约350公里、与大熊猫国家公园同步规划建设的龙泉山森林绿道,将为这座城市增光添绿。根据规划,成都将形成1500公里的主干绿道。
“单单是锦江绿道主轴,就串联起了10多个区县。”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绿道作为“城市绿脉”,形成了“公园城市”各个区域的生态走廊。
走在郫都区徐堰河绿道上,沿途的湿地公园呈现“移步换景”的效果,既有成片的花海,也有翠绿的农田,令人心旷神怡。这里是成都重要的饮用水源保护地,沿河道建成了长达200多公里的生态绿道,既保护了水源,又为市民提供了赏绿亲水的好去处。
按照打造水清岸翠生态水网的规划,成都全市将以7条重要河道为依托,建设总长度约570公里、串联15个区县的绿道,除了景观绿化,还包括河道整治、湿地工程等,使山水景观真正实现串联一体。
成都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院长陈明坤介绍,今年上半年,成都已建成区域级绿道276公里、城区和社区级绿道1309公里。其中,区域级绿道实现行人和自行车完全分离,使步行者和骑游者各行其道,更加安全。市民可以在绿道上漫步、跑步、骑游,在设计宽度为4—6米的一级绿道上,还可以举办自行车、马拉松等赛事。
“见缝插针”增绿,计划至2025年建成“千园之城”
这里不是景区,游客却络绎不绝——在成都市武侯区大悦城楼顶,放眼望去,都是层层叠叠的茂盛植物,以及星星点点的红花绿叶。这片接近1.9万平方米的楼顶,被打造成屋顶花园,除了蜿蜒曲折的小径,其他区域全是绿色。
钢筋水泥的城市,需要绿色点缀。建设公园城市,更需要“见缝插针”增加绿色景观。成都构建绿化体系,计划至2025年,在中心城区新增小游园、微绿地400个,将1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增至1000个以上,建成“千园之城”。
“种满樱花,这个广场终于名副其实了。”家住锦江区樱花广场附近的居民张英惊喜地发现,经过改造,广场变得绿意葱茏,种上了一株株樱花,虽然还未到盛开的季节,但已让人禁不住畅想起粉色的花海。
这个广场是成都改造的小游园之一。市建委城建处副处长宋锋介绍,成都按照“三降两提”的思路,增加公园城市的绿色:降低开发强度、建筑尺度和人口密度,提高产业层次和城市品质。目前规划的新增绿地中,相当一部分是小游园和微绿地,方便群众就近休闲游乐。
“这栋屋子怎么爬满了植物?”武侯区菊乐路口的一处公共洗手间,让不少路人好奇驻足。屋顶是红艳艳的三角梅,外立面是黄绿色的鸭脚木、吊兰,“全身披绿”使得这座公共洗手间的绿化面积增加了120多平方米。
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扩大“公园元素”,立体绿化成为重要一招。成都正在推广公共洗手间垂直绿化,在其外部安装钢架,在墙面铺设防水板,并采用自动滴灌技术,向建筑索取绿化空间,达到节约土地、增加绿化的效果。
在成都,很多建筑身披“绿衣”。无论是在摩天大楼,还是在仿古的重檐小楼,时常可见一丛丛绿色植物将身体探出,在微风中向人们招手致意。
驱车行驶在成都二环路上,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爬山虎,它们紧紧依附着巨大的高架桥桥墩,犹如倾泻而下的绿色瀑布。
“爬山虎可以全年保持常绿。”成都一家花木公司的技术员刘飞告诉记者,立交桥桥墩上的爬山虎不仅可以增氧、降温、减尘、除噪,还能缓解司机的视觉疲劳。
如今,成都二环、三环路已有4400多个桥墩栽植了爬山虎,共计近20万平方米,其中半数以上桥墩绿化高度达到8—12米。即使在城区,也如同在园林中一般绿意盎然。
相关文章推荐: